立夏是第几个节气 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
- 时间:2024-04-22
- 作者:墨九渊
- 来源:1212老黄历
立夏是第几个节气,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呢?立夏也意味着夏天的开始,天气也要慢慢变热起来,很多人不知道立夏在24节气中排在第几个,那么,今天我们来看看立夏是第几个节气,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呢?想要知道你的流年运势如何,点击下方图片链接,看看流年运势吧。
立夏是第几个节气
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,立夏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,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立夏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5月05-07日,此时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,大阳黄经达45°。所谓“立”即开始的意思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,分别代表春季、夏季、秋季、冬季的开始和到来。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,古人又根据天气和物候,将节气分为“分”、“至”、“启”、“闭”四组。“分”即春分和秋分,古称“二分”;“至”即夏至和冬至,古称“二至”;“启”是立春和立夏,“闭”则是立秋和立冬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,合称“四立”,这些加起来共为“八节”。对应节气中最重要的“八节”,还产生了民俗节日中最重要的“八节”,即上元、清明、立夏、端午、中元、中秋、冬至和除夕。按气候学的标准,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℃以上为夏季开始,“立夏”前后,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,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,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--20℃上下。
立夏是第几个节气,立夏风俗
1、迎夏仪式
“立夏”的“夏”是“大”的意思,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。古代,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。旧时,在立夏的这一天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要朱红色的,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。宫廷里还要“立夏日启冰,赐文武大臣”。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,由皇帝赐给百官。
2、疰夏绳
旧时,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,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,丝线被称为“疰夏绳”亦称“长命缕”。
3、吃立夏蛋
俗话说“立夏吃了蛋,热天不疰夏”,相传从立夏这天起,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,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,食欲减退逐渐消瘦,称之为“疰夏”。女娲娘娘告诉百姓,每年立夏之日,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,可避免疰夏。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,进行斗蛋游戏。
4、忌坐门槛
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。在安徽,道光十年《太湖县志》中记载:“立夏日,取笋苋为羹,相戒毋坐门坎,毋昼寝,谓愁夏多倦病也。”说是这天坐门槛,夏天里会疲倦多病。30年代《宁国县志》中记载:“立夏。以秤秤人体轻重,免除疾病,所谓不怯夏也。俗传立夏坐门坎,则一年精神不振。”立夏日,孩童忌坐石阶,如坐了则要坐七根,始可百病消散。忌坐地栿(门槛),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,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,方可解魇。
5、立夏“秤人”
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。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,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,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。秤钩悬一把凳子,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。司秤人一面打秤花,一面讲着吉利话。
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
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,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,通常发生在每年的5月5日至7日之间,标志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。虽然立夏在天文学上意味着夏季的开始。
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,立夏有什么寓意?
1、立夏代表的寓意是告别春天,迎接夏天的到来,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同时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。在立夏的时候人们喜欢用五颜六色的豆子加上粳米煮成五色饭,寓意着“五谷丰登”,期盼今年的粮食可以大丰收。
2、立夏位于每年的公历5月5日~7日,在古代,母亲会选择在立夏这天跟女儿穿耳洞,有传言说在立夏穿的耳洞不易长回去。在立夏这天,也有不能坐门槛的说法,俗传立真坐门槛,会让家里的孩子多病多难。
农事活动有哪些?
一、种植水稻
1、立夏是插秧的适宜时期,此时要提前准备疏松透气、富含有机质的土壤,然后进行移栽。
2、移栽前要向田内灌入足够的水,然后施入经过稀释的有机肥液,以加快稻苗的生长速度。
二、西瓜追肥
1、西瓜一般会在立夏进入花果期,此时要加强水肥管理,增加浇水次数,让土壤保持湿润状态。
2、适当追施磷钾肥,每隔20天左右追施1次,这样可促使植株更好地开花结果。
三、梨树修剪
立夏要对梨树进行修剪工作,以控制新梢生长、促使花芽分化为重点,然后将瘦弱细小、长势过旺的枝叶剪除,这样能促使植株长出更多新枝,之后的长势也会更加旺盛。
以上就是立夏是第几个节气,立夏是夏季的第几个节气的具体内容。
展开全文
- 星座
- 算命
- 起名
- 心理测试
- 老黄历
- 塔罗牌占卜
- 周公解梦
- 灵签占卜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